深入理解劳动的尊严与解放

——读张亲霞《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》

2025-06-28 13:45:45

(文/乔剑)在科技日新月异、劳动形态深刻变革的当下,劳动者的尊严与解放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迫切。张亲霞教授的新著《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——从异化到自由与解放》,恰似一盏思想明灯,穿透理论迷雾,为我们清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邃的伦理关怀。这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,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耕,系统构建了劳动伦理的理论体系,更赋予其直面时代挑战的实践力量。

20250628134707950-64-5b16b.jpg

张亲霞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交叉研究,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“马克思劳动伦理:从异化到人的自由与解放”。凭借深厚的理论积淀与敏锐的现实关怀,她在本书中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从“异化劳动”批判到“自由劳动”理想的思想脉络,通过对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《资本论》等经典的精细解读,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物化、工具化的现实困境,并论证了劳动解放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旨归。

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就在于将理论烛火投射到当代中国大地。在甘肃八步沙林场,三代治沙人用40年将7.5万亩荒漠变为绿洲。80后郭玺放弃城市工作返乡护林,凌晨四点喂鸡发展林下经济,白天压沙造林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参与治沙时赞誉的"困难面前不低头"精神,正是对劳动尊严最生动的诠释。

技能人才的崛起同样闪耀着劳动价值的光辉, 00后数控技师黄枫杰夺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后获百万年薪;山东智能家居工程师凭借专业技能月入3万。这些案例印证着书中的核心观点——当技能获得公正定价,劳动便从谋生手段升华为价值实现。目前全国6000万高技能人才,正在重塑"劳动创造尊严"的社会认知。

面对平台经济、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,书中展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,对此张教授创造性地将马克思"自由自觉的劳动"理念与儒家"依于仁,游于艺"的技艺观对话,为破解数字异化提供了新思路。深圳程序员推动"反996"开源项目,促使企业取消大小周;杭州快递员李庆恒因分拣效率获评高层次人才;华为试点"工程师创作主权",允许研发人员用20%工时自由探索——这些实践,都是对劳动解放的当代探索。

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,本书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,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劳动尊严为代价。当青藏公路养护工在零下40℃破冰保通,当云南咖农通过直播将产品卖到北欧,他们都在证明,劳动解放不是乌托邦,而是人类在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征程。

张著最珍贵的价值,在于唤醒了我们对劳动本质的重新思考。它提醒我们,在算法与资本交织的时代,守护劳动尊严就是守护人之为人的根本底线。劳动没有贵贱之分,只有未被充分认知的价值;解放不必等待未来,它始于每一次对异化的清醒认知,成于每一个守护尊严的切实行动——这正是穿透百年的马克思伦理思想,在新时代最炽热的回响。

简介:

张亲霞,(1966—),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,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导师,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。陕西省委宣传部讲师团特聘专家,第十三届、十四届西安市政协委员。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会理事、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、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、孔子学会常务理事等。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部,主编学术专著1部,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余篇,先后主持、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。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博